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粉絲團 由 Bruce Tyson Chen 發佈 · 2022年6月27日 【器材迷思】 網路上很多聲稱的訓練動作、很多機構自創的訓練動作, 其實本質上都一樣,因為都是運用作用力, 真正的專家不是只會學動作,而是學會如何應用作用力 (這僅是第一步的必須考驗)。 圖片中的動作的名稱我們不討論 (不是重點,分析後也將變得無關緊要), 單純拆解每張圖的不同。 1. 手持物件不同,很明顯的,從沒拿到有拿總計有五個不同的物件,其中一個是空氣。 2. 因為物件的不同,重心也會有所不同(質量、重心) 3. 物件的不同也將使控制上的挑戰不同(俗稱難度) 4. 五個人的構造在表面上看來肢段長度不同 5. 因為重心對於接觸地面的支撐點(受(4.)直接影響)造成的負荷,能夠分析出輸出從那些肌肉來(簡單的物理分析亦不是這篇的主軸)。 就上述5點告訴我們,在這幾張圖中,手持物件質量、身體比例、動作選項,是造成運動挑戰的主因,並非動作名稱、並非特定工具 (例如壺鈴、啞鈴、槓鈴、或是舉起一個人)。 (除非拍攝地點不是地球,地心引力不適用) 看待一項運動的方式,不是它如何命名,最少得從物理的角度分析,當然要談訓練,沒分析操作對象前,這些遠遠不夠。 備註: 任何"訓練動作"都有利用價值, 但我們仍有必要分清楚到底這些"創意", 在實務應用、技術層面實際的意義,不是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