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粉絲團
2021年10月28日
由 陳彥翰<<超人叔叔>> 發佈 ·
·
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第三連載專業人士篇:筋膜與動作、左右前後肌力失衡】
私人教練/健身教練、肌力與體能教練、物理治療師等相關產業,
其實普遍都有一個現象,那就是"錯誤的傳承",許多錯誤的觀念也都是從這裡發酵。
舉些最常見的迷思:
"左右肌力失衡"、"前面太緊後面太弱"、"練平衡穩定"、"練本體感覺"、"練筋膜"、"開放鍊OKC、閉鎖練CKC"、"臥推碰胸等於練全行程"、"活動度受限"、"你這個沒啟動那個沒啟動所以動作模式代償"、"根據文獻表示肌電圖檢測某肌肉活動量證實這訓練有效"、"可以練到上下闊背,內外胸"、"心肺這個心肺那個"、"功能性訓練"、"功能性檢測"、"筋膜這個筋膜那個"...the list goes on...
有許多都是學校教的錯誤資訊,造成廣泛流傳的因素主要是傳播者沒有查證源頭,同時卻有足夠的大眾影響力,或是傳播的資訊容易理解但完全不正確。
例如百多年前有個"民間"醫師畫了一個"平地球"細節圖,並四處演講且提出各種假說證明地球是平的,或許現代的我們會認為很愚蠢,但當時確實說服不少人。
其實錯誤資訊會不斷的擴大,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 "多數人們只要一個簡單的答案"
於是便衍生出各種SOP,測試這個測試那個,時而有用,有時卻是亂槍打鳥,
試想,大家都要SOP,不就是使得技術不值錢的主因?
因為只是背課文似乎毫無技術可言,萬一條件改變了,SOP就失靈了。
因此,我們RTS的哲學之一: "Thought Process - Think vs. Memorize"
語意大致上是:[抽絲剝繭的思考,理解,取代背課文]
真正頂尖的專職者,融會貫通是必須的。
這次的主題會用幾個原理來說明,為何上述常見的迷思是迷思。
-
(A. )Movement, Movers 動作,動作者-肌肉
一個動作的發生牽連單一或許多關節,而單一或多關節的動作是來自肌肉(群),沒有肌肉什麼也不會發生,這是一個機械原理。
一個運動的發生來自大腦的整合,但這些整合造成肌肉的協作,而這些協作的效率則取決技術-"整合程序的熟悉度",當然也和外作用力有關。
訓練筋膜?
筋膜系統很重要,也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話題,但常見的誤解是訓練筋膜系統,事實上有許多"解剖列車"中的某些"線",是肌肉的連接環節,意思是它們像肌腱一樣被用來傳導力量,而不在這之中的連接環節則是受自主神經所控制(人不能主動控制心搏和內臟運作速率),因此筋膜並不是如許多專家提到的"可被訓練",動作既然是來自肌肉,而自主神經控制筋膜,有紋理的筋膜隸屬肌肉的連接構造,那麼訓練筋膜並不是可行的,你能想像這些筋膜能"直接"為你產生多少力學輸出?用筋膜走路?
往另一層面思考,某些筋膜線的訓練其實訓練到相近的肌肉,或是不經意的鍛鍊到一些不被提及的肌肉群,造成優化的動作表現,那麼我們該探討的不是鍛鍊筋膜,而仍是鍛鍊肌肉。
(B. )淺談"肌力失衡"
前後左右的實際肌力"肯定是失衡的",但人類有一種超能力來源叫做大腦。
想像一下左右肌力失衡,往前走或跑的時候,左腿肌力很差造成向左轉圈圈(因為右腿比較有力),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蠢,但當人們談論到肌力失衡的時候卻沒有停下來思考,例如在運動時只要有一點點疲勞發生、一點點的不適(甚至完全無感)、結構上的細微變化等,大腦只要有一點"意圖"上的變化等...大腦只要有一點"意圖"上的變化,動作都會立刻發生調節,例如走路時右腿很酸,要不就是減速,要不就是用奇怪的姿勢維持速率。。
人體動作發生其實像一間大公司的營運,大腦是老闆,運動單位是員工,大老闆要親力親為關心每一個員工每天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累不累,廁所刷了沒...這間公司如果是三人公司不打緊,如果是三百人公司,大概撐不了多久。
人體如此複雜,像是間巨型企業一樣,老闆若是凡是插手,公司運作會變得非常沒效率。
不過發生在人體或許會有反對聲浪,"不是應該要注意姿勢嗎?"我再舉個例子:
走路時要時時刻刻注意怎麼走、哪裡出力多一點或少一點、從椅子上站起來要臀部發力...沒有不能,但大腦的超能力是自動閃避一些"異常"的區塊,即刻性的調度可用運動單位,你認為正確的動作方式,很有機會是對結構不理想的方式,除了身體沒有全部拆開來看過之外,還要對機械原理、生理學非常瞭若指掌,否則我們還是傾向於"改善肌肉功能(參考C.)。這裡不包含有曾經參加人體實驗,自願被解剖並且3D掃描後重新縫合、透過骨密度觀察來分析每塊骨頭周邊所有肌肉的輸出大小、骨頭的形狀對力學上的影響...講不完,如果有的話請讓小編知道,我們對這樣的實驗非常有興趣。
再來最重要的一點---肌力沒有"平衡"這種事。
既然是"淺談",就隨意提出一些例子吧:
[先取幾個重點講前後平衡:]
1.前後的肌肉纖維型態(Type)和組成(例如紡錘機vs羽狀肌)有可能極為不同,這兩者光是纖維數量就能使能耗落差懸殊,是要怎麼比?
2.肌肉的橫斷面積大小不同,且每日被分配的工作量也不同,就是看到表面相同,顯微層面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3.肌肉的起止點不同,例如腿後腱肌群和股四頭肌起止點不同,就已經有位移的落差,作工造成的能量損耗是要怎麼"同步"?
4.肌肉的內部槓桿不同,這個造成的落差很巨大,例如圖(1.)膝關節當前的角度對於前後側肌肉有內部槓桿的不同、圖(2.)脊椎前後肌肉的內部槓桿落差非常巨大。這就像是兩個人個別拿著15公分和60公分的板手去扭動螺帽,誰優勢較大?這答案應該非常明顯。
5.肌肉的內部拉力角不同,肌肉對骨頭造成的機械功能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再取幾個重點講左右平衡:]
1.人從小到大都不可能雙側使用率相等,至少連基本的坐姿站姿都會偏一邊,發生任何"運動"時肌肉收縮造成的牽引力量、外力等因素都會使作用力不相等,如果從小到大都在身上配戴某總分析儀、360度環繞全時量角、偵測、警示...或許有那麼一點機會左右對稱..
2.上述使用率問題和在媽媽肚子裡時的位置都很可能使得骨頭形狀在生長過程有所改變(至少左右生長一定會不同),更別說到骨頭形狀或是基因造成的肌肉附著位置不同、肌肉收縮時造成的拉力不同、運動時的輸出不同、內外作用力不同...都會有許多差異。
3.左右不對稱一點也不可怕,或許我們可以說許多運動員都左右極為不對稱也沒造成問題,但更精確地說,人腦是非常厲害的。
試想下肢左右肌力不對稱時,走路會不會總繞圓圈?上肢左右肌力不對稱時,雙手拿餐盤會不會將盤中食物直接傾倒?
人必定是不對稱的生物,但我們常常用看的就可以達到對稱,走路走直線、雙手拿東西不會翻倒..因此追逐平衡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4. 隨意提供幾張x光片拍下的骨盆圖片(圖3.~圖6.),這些不對稱都直接影響到整體的受力、肌肉附著位置、肌肉內部拉力角、拿餐盤、走路、跑步,肌肉的實際輸出受大腦控制...變數以倍率成長,對稱? 永遠不可能,不,全世界的人類都不可能。
-這次因為內容比較多,第三連載的第一部分在這裡完結,陸續幾天會再發表後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