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粉絲團
2021年5月9日
由 陳彥翰Bruce Tyson Chen 發佈 ·
【活著的人,都需要重量訓練。】 PART - 3 肌力與功能
-
(A. )肌力的定義
1. "肌力"的定義應是廣義的:
-對於某些臥病在床的人,能夠坐起身、自行盥洗等,便已是極大的
挑戰,而這些挑戰是現有肌肉必須能克服自身體重,無法克服或許可以說是肌力不足(連坐起身1次都辦不到)。
-"棒式"練肌力,這題給大家思考看看,如果你已經能夠完成1分鐘自身體重的"肘撐棒式",那麼還有肌力訓練的效果?
其實是不是能夠撐得起來,即便是1秒鐘,或許都叫做"肌力足以應付肘撐棒式",撐得起2秒鐘叫做耐力不足,撐得住5分鐘則為耐力足夠(耐力足以對付肘撐棒式),然而這些定義並不完全客觀,僅提供舉例罷了,我們還是必須知道,肌力的定義通常是做不做的動,而非做不做的久。
-根據Henneman's size principle,在最大運動單位被徵招時(細節跳過),最大到最小的運動單位都被徵招(能否全數作用還需近一步探討生化,跳過),不過由此我們可以有個基礎認知,大致上是臥推能辦到100kgx1次(例如6秒完成),20kg的空槓要推個10下(每下6秒,共60秒)大概不成問題(中樞、周邊疲勞等因素略過)。
(你必須先定義標準,才能夠定義是否肌力足夠)
2. 肌力的標準-[單一效益優化]vs[外觀運動表現]
-深蹲、硬拉、臥推,體重倍數多少,這些標準從哪來?
這大概是筆者從2009年開始追求並熱衷的訓練目標,並到數年前放下這個思維。
會放下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僅能代表我如何克服重物,身體並沒有全方位的"好用"。
(有時候如何省力、如何代償來達到重量的克服,和鍛鍊"目標肌肉"不同)
-其實不難發現,在一個越是複雜的訓練動作,其中的部分獲全數肌肉甚至只能稱得上"有動到",實質的單一收縮輸 出並不是太理想。
-以只討論單一肌肉功能,鍛鍊二頭肌你會選擇滑輪下拉還是二頭彎舉? 答案很簡單。
(當然,每個人在滑輪下拉對握把施力方位不同,肘屈肌肉輸出程度也會不同,且肌肉會不會大還有很多因素存在)
-不是不能追求幾倍體重的三項,或是舉重,或是任何人熱愛的任何運動(或是追夢),這裡單純探討訓練單一肌肉的 最高效益)
3. 肌力的標準-[一個動作還是一塊肌肉?]
-最先碰到的問題,是對於能否克服一個物體,不見得在乎身體的結構許可或訓練風險,例如滑輪下拉時手握的位置太寬,或是臥推時胸廓大小不適合特定的握幅卻仍堅持槓鈴觸碰胸口。
-以一個動作來判斷肌力是否足夠較為可惜的地方,我舉個真實案例:
王大哥深蹲130kg,股四頭肌看起來異於常人,
但卻在leg extension相同以減少慣性(外觀上盡可能不加速度)
來完成訓練,卻和我幾位剛接觸健身數月的家庭主婦在伸直的位置附近(約40-0度)股四頭肌收縮力度相仿,
甚至更虛弱。
(這點或許常稱之為"肌肉太緊",不過較謹慎的說法則為"沒有鍛鍊完整的ROAJP-ROACL(參照【活著的人,都需要重量訓練。】 PART - 1,C.-4.)
-深蹲對於下肢肌肉的負荷,相對於大腿推舉對下肢肌肉的負荷較低,不論是初學者或是進階訓練者都無庸置疑。
(在強調一次,不是哪一個"比較好",是哪一個對下肢負荷較大。)
深蹲的難度之高,在於要找到個體上不同的肢段長度(可參照 https://youtu.be/Av3LO2GwpAk ,以及後續集數) 、髖關節構造和對應的理想站距、個體質量以及有無額外負荷造成的平衡位置(仍須穿過腳掌中心)、
還有上肢肩關節可用角度、脊椎穩定度-肌群共同收縮力度(所謂核心肌群肌力、耐力)、整體動作技術等..
就算能夠克服以上以及未敘述之種種,仍不比大腿推舉可提供之負荷。
(當然,這是提供基本邏輯架構,尚未探討器械的腳踏板角度、靠墊、是否有變動阻力、踏板作用力方位等...光是繃緊脊椎的肌肉輸出減少已造成極大差異)
-
(B. ) 你我常聽到的"功能性"vs.RTS課程中所描述的"功能"
1. 他大腿肌肉很強壯,可是爬山跑步一下就不行了,一定是沒做功能性訓練?
-人是仰賴有氧系統供應的,呼吸作用和肺部氧合能力有關,練了嗎?(肌肉耗能所造成的"呼吸率"提升,也就是所謂的心肺功能,並沒有分什麼運動、什麼肌肉,只要耗能越高呼吸率就越高,不一定是跑步練心肺,站著打木樁也可以練心肺)
-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越大,能耗越多,體重[也要]納入考量
-爬山跑步會用到的肌肉不是只有大腿,沒練到的區塊很可能會造成問題。
2. 功能性訓練是有趣還是有效?
-基礎邏輯,動作由肌肉組成,肌肉掌控關節,肌肉可用收縮長度(ROACL)能涵蓋可用關節角度(ROAJP),並在每個位置收縮力足夠,難道還不功能性? (記得如上所說,收縮力-肌力如何定義)
3. 學習動作模式the movement pattern
-功能性訓練可以使我的運動員、家庭主婦做家事都更能"模擬"並應用相同肌肉,這是一種學習?
第一個問題是:你確定你的運動員動作技術需要你教?結構不同,動作模式就會不同,他完全學你,他就慘了(誇示法)
第二個問題是:你必須[已經有]可用的ROAJP+ROACL,才做得出動作,少了任何一者,就會出現代償(或許不一定不好或不對,也許代償是教練想教你學會的。)
-元件沒有準備好,就像是腳扭傷,你一樣能"走路",只是聰明的避開那個失能的關節。
-要增進一個區塊的能力,就直接針對那個區塊,為了想恢復腳踝功能用走路來鍛鍊是不洽當的,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dorsi&plantar flexion,而不是走路,那個是許多關節和肌肉的"協作"、"整合"。
-因此訓練技術叫做訓練movement,和訓練mover並不能相提並論,學習打籃球並不能和鍛鍊肌肉相提並論。
4. 體能、體力(or whatever you call it),並不再本文範圍喔,但順帶一提,要有良好的體能,
得先從活動開始,至少活動必須仰賴肌肉(依照活動內容分析需要的關節角度,和當下的肌肉長度-收縮力度關係),改善各種極端環境(內源)則仰賴肌肉的特定輸出條件(包含反覆使用)。
(借圖於https://www.123rf.com/photo_45070078_the-missing-piece-words-on-a-red-puzzle-piece-to-complete-a-puzzle-and-finish-end-or-wrap-up-a-proje.html)